成绩出来了,现在的关键就是填志愿。填志愿的重要性已经毋庸置疑,填得好等于赚了几十分,填得不好就丢了几十分。每年都有家庭欢呼雀跃、有家庭懊悔连连。那么,这个志愿到底该怎么填,怎样才能用足每一分,不给自己留有遗憾。每日商报就此特地采访了杭州市招办有关专家以及部分高三资深教师。
高分段考生填报志愿决战实招
江临(化名),当年理科考分648分,一心要上上海复旦,由于觉得自己考分比较高,所以志愿表上连浙大也不愿意填上。但遗憾的是,当年他没有被复旦录取,又因为没有填写其他志愿,所以只能复读。第二年他考上浙大。
这是一个非常遗憾的案例。以他的考分当年报考浙大也会被录取,只因为心高气傲,太过自信,所以浪费了一年光阴。所以尖子生在填报志愿时,同样要考虑到风险因素,留好退路。
对高分段考生而言,填报志愿很大程度上是心理上的一场名校的角逐。说到名牌大学,家长和学生心中首先想到的就是北大、清华。但其实每年浙江进入这两所学校的考生并不是很多。尖子考生在填报志愿时需要考虑好是否确定要报北大清华?报哪所一流大学才适合自己。
记者在采访杭二中的金功发老师时,他说到这样一个案例。文文,淳安某中学学生。当年高考理科分全省第400名,学校老师一直建议她报考清华。金功发老师为其分析后建议她报考上海交大,选择她比较喜欢的“外贸英语”专业。被交大录取后,她发现当时的选择十分正确,因为当年清华的录取最低分就是她的考分,只能进入比较冷门的专业。进入交大后,文文学习了第二专业——财会。目前,有英语基础和财会知识的她就职于一家省级审计师事务所,月薪近万元。
填志愿的三种考虑因素
金老师在谈到填报志愿时提出,首先,尖子生要考虑自己的兴趣。说到兴趣,有的考生会说,“我的英语比较强”、“我的数学比较好”。其实,考分的优势并不一定是兴趣所在。有考生因为数学成绩好而报读数学系,到了大学以后才发觉数学系的课程一点都不能吸引他,这样不仅浪费时间,也错过了更好的发展。
其次,要准确衡量自己的实力。也就是说要衡量好自己的实力是否能顺利进入自己心目中的学校。“分析自己的实力时,比较的范围不能太小。”有的学生仅仅以自己学校的排名来确定自己的名次,如果范围放到全市或是全省,准确率会越高。另外,就是将自己的考分与心仪学校该专业历年的录取分数进行比较。如果这所学校几年内录取分数都比较平稳,而你又能轻松达到这个分数,那保险系数就会比较大。最后,有关要不要冲一冲的问题。像文文这样,也能进清华,但她衡量后选择了专业和前景。这就是在学校和专业面前,有时候可以考虑某些一流学校的特色专业,不一定要拘泥于进北大清华。这个问题因人而异,还要考虑到实力和个性,积极心态和消极心态的人有很大区别。
专业选择时的细节因素
虽然说兴趣是专业选择的关键因素,但也需要考虑到平衡的问题。所谓平衡就是说不能全报一种。比如喜欢法律,就把所有志愿都报成法律,这样是不可取的。志愿填写需要梯度,一般学校法律都是热门,从这个角度看,只报一种专业也是不可取的。
其次,填报某种专业,相关科目的成绩很重要。特别是外语或是理工科。比如报医科,化学或生物成绩太低也是不行的。大学有一定的招生自主权,可能因为你相关科目成绩不高而不录取,而录取该科成绩高,但总分略低于你的考生。
最后,选择专业时要考虑到自身因素。比如播音专业,对外形和声音要求特别高,如果考生声音本身有缺陷,显然是不合适的。有的专业要求身高、有的要求性格外向,有的要求口齿伶俐,所以,填报前要仔细研究报考条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考虑,不是仅仅喜欢就可以的。
中等成绩考生请放眼全国
那么中等成绩的考生,该怎么填报?每年这个分数段的学生会出现扎堆现象,落档现象也比较常见。在学校和专业的衡量上,中等偏上成绩的考生,建议在开设相同专业的院校中,考生应根据统考成绩和学校历年录取分数段尽可能地选择那些有实力的学校。而一般成绩考生,则应专业优先,对此类考生而言,选择好专业比填报学校更重要。
放眼全国看学校
对这类考生而言,求稳很重要,上线后尽最大限度保住这批次不落档,在求稳的基础上再考虑冲上才是良策。
在选择学校时,视野要开阔,放眼外地,不要盯着省内或者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院校。浙江考生不愿意走出去已经不是一两年的问题,每年杭州地区的几所高校考分都有节节攀升的现象。其实地处“新西兰”(新疆、西安、兰州)、云贵川、东三省等西北、西南、东北“两北一南”地区的高校并不差,反而是集中了大批优秀的高等院校,像兰州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无论是教学质量,还是科研水平都是排在全国高校前列的综合性大学。但每年报考这些地区院校的人数相对较少,甚至生源不足。
杭二中去年一考生,考分比二本线高出两分。原先想填报杭州的一所大学,但自己清楚心仪的几所二本院校录取分不低,自己的成绩太悬。在老师的建议下后来报考了西安理工大学,最终以高出该校录取分一分的优势被录取。西安理工大学在全国的排名其实很不错。而如果该同学当时拘泥于杭州,也许会出现落档,跌入民办本科。
正确看待冷热专业
近年来,院校、专业尤其是专业不愿意调剂的考生呈现上升趋势。其实,现在不少院校实行按大类招生(这将成为趋势),入学一年或两年后,根据学习成绩、兴趣意向、市场需求等再选择专业。其实,热门和冷门是相对的,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的。盛传的热门专业,势必拔高这些专业的录取分数线,这样就很可能使一部分高分考生在名牌院校的热门专业的竞争中被“意外”淘汰。一味追求热门专业,而不考虑自己的兴趣、能力,即使上了热门专业,也有可能因为缺乏兴趣或是不具备能力而灰心丧气,甚至被淘汰。
对专业的“冷”与“热”,要辩证地去看待,现在的热门专业4年后不一定热门。一些考生家长依据就业市场统计的就业率信息看待专业的“冷”与“热”更不可取,因为一次性就业率包括考上研究生和出国留学深造的学生,所以这个数字参考性不大。
无论哪一批的考生,兴趣永远是关键。兴趣爱好决定学习动力,个性特点决定你更适合做什么。所以专业的选择不要短视,不要人云亦云一味地追逐热门,考生和家长应从社会未来5到10年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综合个人特长等方面因素选择专业。
填报设计好梯度
填好第一志愿固然非常重要,但并不意味着非第一志愿就可以随意填报。毕竟近几年来,高校录取的非第一志愿的考生仍占一定的比例,考生不要轻易错过机会。在同批志愿中,要增加录取的机会,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处理好志愿的“梯度”(也称坡度)。所谓“梯度”,是指同批志愿中各等第志愿之间的高低层次。具体而言,在考生填报的同批次志愿中,第一批志愿应当是录取“层次”较高的学校,而其他志愿则由高到低,降幂排列,不能填写成“并列式”,也不能填写成“波浪式”,更不能填成“升幂式”。
“调剂”是否服从?
对“是否服从专业调剂”一栏,考生一定要把握好。一般来说,填了,就有可能增加同批次的录取机会。但这里还需要考虑一个兴趣问题。
如果二批院校里有你特别喜欢的学校和专业,一批的就不要填“服从调剂”。因为某些学校只是有些专业强,但另一些专业并不理想,如果服从调剂就有可能失去上二批录取院校的理想专业的机会。万一把你调剂到一所很不喜欢的高校或专业,对今后的求学是很不利的。若此时选择不去报到,无论对自己还是他人都是浪费了一个十分可贵的机会。建议家长和考生可以事先研究一下高校专业排行榜,一方面了解该高校有哪些“拳头专业”,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填志愿时做参考。比如二批次的某校的某专业在全国名列前茅,而你也比较喜欢,那就可以在一批时放弃调剂,等着上二批的这个专业。
除了兴趣,该专业的就业趋势以及今后自己能否胜任这类工作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低分段考生尽可能考虑和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
并不是每个考生都适合复读,从每年复读生的情况看这个分数段的考生复读的效果并不是很好(除非完全是考试失利)。所以这类考生遵循的原则应该是“避免落榜”。这部分考生虽然上了线,但成绩处于下游,有关专家认为低分学生应该选择“边边角角”的学校,多查看一些历年来上线情况基本持平或生源不足的院校,避开竞争压力。另外,选择专业比选择学校重要,而且应尽量报考那些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
在选择学校方面,首先要避开热门学校和专业,北京、上海等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学校往往报考的人比较多,可以适当放弃。地理位置欠佳的学校录取的比例会较高。河南、安徽、山西以及西北的院校都曾出现录取的学校反而比考分提高了一个批次。如果选择高职、大专,最好选择普通高校的高职院校,这样专升本比较方便,利于以后发展。如果考分在录取线边缘的考生,可以把一些历年来上线情况基本持平或生源不足的院校选出来,比较后进行选择。
在选择专业方面,首先要避开热门,因为低分考生竞争力低,局限于受教育的层次和学校层次,就业时的竞争力也不强。比如名校的计算机专业和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竞争力自然不言而喻。不如选择“农、林、牧、渔、煤、油、铁、地、矿、师”等冷门专业,这会提高就业竞争力。而且这类专业经常会降分录取,有的考生也许能提高一个批次。如果实在不喜欢这十类专业,就要选择那些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因为这类批次院校毕业的学生由于竞争力的问题,所以应选择实用性强、技术性强的专业,当个高级蓝领其实很不错。“专业”比学校重要,这是低分考生在填报志愿时需要谨记的。而专业关系到今后的就业,所以要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另外,还有一部分接近分数线而未达到分数线的考生。这部分考生同样要慎重对待志愿。不要以为没有上线而胡乱填写。因为按有关录取政策,部分院校(专业)在本批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生源不足时,可降分录取有志愿的考生,而且每年也有这样的情况出现。所以,这部分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可选择报考那些历年来生源严重不足的院校和专业,增加录取机会。
最后,需要提醒这类考生的是,录取后最好去读。因为根据专家历年来的分析,这批考生复读的潜力不大,对待自己的实际情况要现实一些为好。
温馨提醒
考完后很多考生会选择旅游的方式来放松心情,但提醒大家某些时间段还是不宜外出。报某些英语类专业的考生,很快要进行口试和面试,不宜长时间在外或去太远的地方,要事先弄清楚口试、面试的时间、地点。
各批次录取结果公布后,如果上线而没有被录取的考生,那几天千万不要外出,要等着查看有关部门公布的二次报志愿信息,千万不要错过机会。
考生家里的电话要保持通畅,家里最好要有人在。特别是进入调剂的考生。因为高校多数会直接与考生家里联系,征求意见。
在专业选择方面,有一点提醒大家,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按照院系大类招生和培养人才,入学后学习通用性较强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2至3年后可根据所学知识、社会需求和自身的优势选择专业,也可以通过考试转系、转专业。
经过专家调查,以下几类学生复读的效果比较好:一是与清华、北大“失之交臂”的;二是资质很高,以前没有用心学的;三是高考出现严重失利的。选择高复,还请认真衡量自身情况。